特價 -20%

比有線還快 – Wi-Fi 7標準技術原理應用指南DM2511

原始價格:NT$880。目前價格:NT$704。

出版商 深智數位股份有限公司
出版日期 2025年2月19日
語言 繁體中文
頁數 480
ISBN 9786267569498

已售完

貨號: DM2511 Categories: ,

描述

內容簡介

☆全面解析 Wi-Fi 標準從 IEEE 演進到最新技術應用

★深入探討 Wi-Fi 核心技術,涵蓋物理層與 MAC 層架構

☆詳述 Wi-Fi 6 技術突破,聚焦高頻寬、低延遲與多輸入多輸出應用

★探索 Wi-Fi 7 創新技術,包括多鏈路、高效連接和低延遲特性

☆剖析 Wi-Fi 安全技術升級,全面解讀 WPA3 與網路保護方案

★聚焦 Mesh 網路,提供多裝置環境下的高效解決方案

☆系統介紹 Wi-Fi 7 產品開發流程與性能測試方法

★解讀行業聯盟推動的測試認證與標準化策略

☆展示 Wi-Fi 技術在家庭、教育及商業領域的應用價值

★探討 Wi-Fi 與 5G 網路融合的技術挑戰與場景應用

☆展望超高寬頻網路與新一代 Wi-Fi 關鍵技術未來

★提供專業指引,助力技術人員掌握 Wi-Fi 最新發展

 

【內容簡介】

本書第一章重點解析 Wi-Fi 的物理層和 MAC 層技術,深入剖析無線媒介的連接原理、裝置發現與連接過程,以及省電模式的管理機制。第二章聚焦 Wi-Fi 6 技術,展現其相較傳統技術的性能優勢,並介紹 OFDMA、多輸入多輸出和空間重複使用等核心創新技術,同時分析物理層的技術升級與 6GHz 頻段的應用。第三章深入解析 Wi-Fi 7 的創新特性,介紹多鏈路技術、低延遲應用及多資源單位捆綁等新技術,並討論其在物理層標準、安全性和 Mesh 網路方面的改進。第四章關注 Wi-Fi 7 產品的開發與測試方法,包括軟硬體架構、性能優化及網路管理的實踐指導,為開發者提供全面支持。第五章展示了 Wi-Fi 行業聯盟對技術標準化與測試認證的推動作用,並討論其對 QoS 管理的貢獻。第六章描述 Wi-Fi 技術在家庭、教育與商業場景中的應用案例,並展望技術升級帶來的全新使用體驗。第七章探討 Wi-Fi 與 5G 技術的融合,分析兩者的優勢互補及未來應用方向。最後,第八章展望新一代 Wi-Fi 技術的發展趨勢,勾勒超高寬頻網路的未來願景。

 

作者簡介

成剛

正高級工程師,上海諾基亞貝爾寬頻終端產品部門負責人,諾基亞家庭閘道器全球研發中心負責人,中國計算機學會和上海計算機學會專委委員,IEEE和ACM會員。二十多年資深產品開發經驗,所研發產品獲10個國內外設計獎和創新獎,帶領團隊近年來有40餘個Wi-Fi新技術專利受理中或已公示。

 

蔣一名

上海諾基亞貝爾寬頻終端產品部門軟體研發負責人,二十年一直從事通訊產品開發,擁有豐富的有線網路局端和寬頻接入終端的產品研發和管理經驗,有10餘篇專利已經授權或受理中。目前研究領域包括家庭閘道器的軟體系統、Wi-Fi接入與移動通訊的技術融合等,目前主要為國內及全球開發寬頻終端和智慧閘道器等產品。

 

楊志傑

上海諾基亞貝爾寬頻終端產品部門資深Wi-Fi領域專家,IEEE 802.11工作組成員,Wi-Fi聯盟標準組成員,參與IEEE Wi-Fi 7等新下一代Wi-Fi標準的制定工作。具有十幾年豐富的Wi-Fi產品開發經驗,已有30餘篇Wi-Fi發明專利受理或公示中,對Wi-Fi以及無線通訊系統擁有深刻理解。

 

目錄

第1章 Wi-Fi 技術概述

1.1 Wi-Fi 技術標準和演進

1.1.1 無線區域網傳輸技術

1.1.2 IEEE 關於 Wi-Fi 的標準演進

1.2 Wi-Fi 關鍵技術介紹

1.2.1 Wi-Fi 基本概念和原理

1.2.2 Wi-Fi 物理層技術

1.2.3 Wi-Fi 物理層標準

1.2.4 Wi-Fi MAC 層標準

1.2.5 Wi-Fi 的無線媒介連線原理

1.2.6 Wi-Fi 裝置的發現、連接和認證過程

1.2.7 Wi-Fi 省電模式管理機制

本章小結

 

第2章 Wi-Fi 6 技術的性能轉型

2.1 Wi-Fi 6 技術概述

2.1.1 傳統 Wi-Fi 技術上的侷限

2.1.2 Wi-Fi 6 標準的新變化與技術規格

2.2 Wi-Fi 6 主要的核心技術

2.2.1 核心技術概述

2.2.2 OFDMA 連線技術

2.2.3 多輸入多輸出技術

2.2.4 Wi-Fi 6 的低功耗技術

2.2.5 空間重複使用技術

2.2.6 多 BSSID 技術

2.2.7 非連續通道捆綁技術

2.3 Wi-Fi 6 物理層技術與標準更新

2.3.1 Wi-Fi 6 物理層技術的特點

2.3.2 Wi-Fi 6 新的 PPDU 幀格式

2.4 Wi-Fi 6 支援 6GHz 頻段的技術

2.4.1 6GHz 頻段的需求和定義

2.4.2 6GHz 頻段上的發現和連接過程

2.4.3 雙載波調變技術

本章小結

 

第3章 Wi-Fi 7 技術原理和創新

3.1 Wi-Fi 7 技術概述

3.1.1 Wi-Fi 7 技術特點

3.1.2 Wi-Fi 7 標準的演進

3.2 Wi-Fi 7 主要的核心技術

3.2.1 Wi-Fi 7 關鍵技術概述

3.2.2 Wi-Fi 7 新增的多鏈路裝置

3.2.3 Wi-Fi 7 多鏈路同傳技術

3.2.4 Wi-Fi 7 多鏈路下的發現、連接和認證過程

3.2.5 Wi-Fi 7 的多資源單位捆綁技術

3.2.6 Wi-Fi 7 的多使用者輸入輸出技術

3.2.7 Wi-Fi 7 支援低延遲業務的技術

3.2.8 Wi-Fi 7 增強點對點業務的技術

3.3 Wi-Fi 7 支援的應急通訊服務技術

3.4 Wi-Fi 7 物理層標準更新

3.5 Wi-Fi 7 技術的安全性

3.5.1 Wi-Fi 安全標準的演進和發展

3.5.2 Wi-Fi 網路安全的關鍵技術

3.5.3 Wi-Fi 的 WPA3 安全技術

3.5.4 Wi-Fi 7 的安全技術

3.6 支援 Wi-Fi 7 的 Mesh 網路技術

3.6.1 Wi-Fi EasyMesh 網路技術

3.6.2 Wi-Fi 7 下的 EasyMesh 網路技術

本章小結

 

第4章 Wi-Fi 7 產品開發和測試方法

4.1 Wi-Fi 7 產品開發概述

4.1.1 Wi-Fi 7 產品定義與規格

4.1.2 Wi-Fi 7 產品開發流程

4.2 Wi-Fi 7 AP 產品軟體開發

4.2.1 Wi-Fi 7 AP 產品的軟體架構

4.2.2 Wi-Fi 7 連接管理

4.2.3 Wi-Fi 7 資料轉發

4.2.4 Wi-Fi 7 性能最佳化

4.2.5 Wi-Fi 7 無線通道管理

4.2.6 Wi-Fi 7 EasyMesh 網路

4.2.7 Wi-Fi 7 網路管理

4.3 Wi-Fi 7 AP 產品測試

4.3.1 Wi-Fi 7 性能測試

4.3.2 Wi-Fi 7 關鍵技術測試

本章小結

 

第5章 Wi-Fi 行業聯盟對技術和產品的推動

5.1 Wi-Fi 聯盟在技術時代的成功

5.1.1 Wi-Fi 聯盟的測試認證方式

5.1.2 Wi-Fi 聯盟制定的測試認證規範

5.1.3 Wi-Fi 聯盟關於 QoS 管理的測試認證

5.2 無線寬頻聯盟在 Wi-Fi 行業中的助力

5.2.1 無線寬頻聯盟工作組和任務組

5.2.2 無線寬頻聯盟推動 Wi-Fi 感知技術發展

5.3 寬頻討論區對 Wi-Fi 管理的貢獻

 

第6章 Wi-Fi 7 技術應用和體驗升級

6.1 居家辦公學習和娛樂的新體驗

6.1.1 AR/VR 使用者體驗與 Wi-Fi 技術發展

6.1.2 Wi-Fi 7 技術支援超高畫質視訊業務

6.1.3 升級家庭 Wi-Fi 技術和改進體驗

6.2 Wi-Fi 7 在行業中的應用

6.2.1 學校多媒體教室的 Wi-Fi 應用

6.2.2 體育館高密度連接下的 Wi-Fi 部署

6.2.3 飯店公寓的 Wi-Fi 應用場景

6.2.4 企業辦公的 Wi-Fi 應用場景

 

第7章 Wi-Fi 7 與行動5G 技術的融合

7.1 Wi-Fi 7 與 5G 技術的比較

7.2 Wi-Fi 連線網路與行動 5G 的不斷融合

7.2.1 融合標準演進和 Wi-Fi 技術支援

7.2.2 支援網路融合的 5G 網路切片

7.3 Wi-Fi 與行動 5G 技術融合的應用場景

7.3.1 5G 與 Wi-Fi 連線網路融合的場景類型

7.3.2 5G 與 Wi-Fi 連線網路融合的範例

7.3.3 5G 與 Wi-Fi 連線網路融合的演進方向

 

第8章 Wi-Fi 技術發展的展望

8.1 超高寬頻網路的開啟

8.2 展望新一代 Wi-Fi 關鍵技術

8.3 結語

 

附錄A 術語表

 

前言

在網際網路廣泛普及的今天,Wi-Fi 早已是家喻戶曉的室內無線連接技術。因為Wi-Fi 的商業化程度很高,所以很多人認為 Wi-Fi 技術已經很成熟。即使是通訊或電腦行業的專業人員,可能也會覺得 Wi-Fi 技術沒有什麼潛力可以挖掘。但實際上 Wi-Fi技術以比行動通訊幾乎快一倍的迭代速度不斷演進,而每一代 Wi-Fi 技術的新產品都會給使用者帶來新的業務體驗。

從 1999 年 Wi-Fi 系列標準正式起步,每隔四五年就有一個新的 Wi-Fi 標準被制定,對應的速率從開始的 1Mb/s,到 54Mb/s,再到 600Mb/s,今天使用者的上網速率已經可以超過 1Gb/s。在辦公室,無處不在的 Wi-Fi 是公司必備的基礎設施;在家裡,Wi-Fi 就像水、電、瓦斯一樣,成為人們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基本需求。在疫情流行階段,人們在家遠端辦公和線上學習,短距離通訊技術 Wi-Fi 所發揮的作用顯得格外突出。

根據 Wi-Fi 聯盟的報告,2021 年,估計 Wi-Fi 的全球經濟價值為 3.3 兆美金,而到 2025 年,這一數字預計將增長到 4.9 兆美金,經濟價值估算的時候考慮了消費者和企業的通訊需求、技術發展、可用頻譜增加等經濟影響。在經過了二十多年的技術發展和標準更迭後,Wi-Fi 已經成為當今數位經濟的主要經濟引擎之一。

當前被廣泛使用的 Wi-Fi 標準是 Wi-Fi 6。2019 年 Wi-Fi 聯盟建立了 Wi-Fi 6 認證的測試標準之後,緊接著,不管是寬頻連線的電信營運商,還是各種品牌的無線路由器的裝置商,或是各種智慧終端機的廠商,很快就把基於 Wi-Fi 6 技術的裝置作為自己的主流產品,在市場中不遺餘力地大力推廣。

而作為 Wi-Fi 6 之後的下一代 Wi-Fi 7 技術,它以超高頻寬和超高性能為目標,技術上有更多創新和突破。Wi-Fi 7 的理論速率可以達到 30Gb/s,超出目前 Wi-Fi 6 速率的 3 倍多,也超出了 5G 行動通訊的峰值速率。

Wi-Fi 7 技術在 2023 年發佈第一版本的標準,各個廠商在 2023 年已陸續開始研發產品和逐漸在市場中推廣。從通訊技術發展及應用來看,Wi-Fi 7 標準發佈後的四五年內都將是無線資料通信技術的性能標桿,是各種高頻寬和低延遲業務的關鍵支撐,Wi-Fi 7 必然會給家用網路、企業無線上網辦公、城市公共場所 Wi-Fi 應用等帶來高度關注,成為短距離通訊或家庭上網的熱點話題,它的超高性能將進一步促進超高畫質視訊、網路遊戲、虛擬現實等各種高頻寬業務的發展。Wi-Fi 7 也將在物聯網、工業網際網路等行業中造成核心連線作用,對數位化經濟發展有顯著的效益支援。

市面上關於 Wi-Fi 技術原理和開發應用的圖書還比較少,關於 Wi-Fi 7 的探討還只是聚焦在行業內標準規範的演進。我們選擇撰寫 Wi-Fi 7 技術的圖書,希望為不同行業提供無線產品開發和新業務應用的專業參考,推動行業升級和應用最新無線通訊技術,支援新Wi-Fi 技術與5G 行動的網路融合,支撐更多的行業應用場景或業務服務,同時也讓大眾對遠端辦公學習、家庭影音娛樂等生活體驗背後的技術概念和原理有更多的了解。

本書以 Wi-Fi 7 技術原理為主要內容,圍繞 Wi-Fi 技術分為 8 章展開描述。

第 1 ∼ 3 章首先從 Wi-Fi 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入手,介紹 Wi-Fi 演進發展到 Wi-Fi6 的核心技術,然後重點介紹 Wi-Fi 7 給關鍵技術和標準規範帶來的主要變化、Wi-Fi7 對 Wi-Fi 安全和無線網路拓樸技術帶來的影響,讓讀者對 Wi-Fi 7 各方面技術有比較深入的理解。

第 4 ∼ 8 章介紹基於 Wi-Fi 7 的產品開發和測試方法,行業聯盟對 Wi-Fi 技術的支援以及尤其對 Wi-Fi 7 商業化的推動,接著繼續介紹 Wi-Fi 7 在行業或家庭不同場景下的應用、Wi-Fi 7 與行動5G 技術融合,最後展望 Wi-Fi 的技術發展趨勢和社會影響。

本書的特點是以 Wi-Fi 7 專業技術介紹為主,同時介紹 Wi-Fi 7 技術的新產品開發方案和測試方法,以及在行業及室內場景中的應用,並且介紹 Wi-Fi 7 技術與其他最新通訊或電腦技術的融合和整合,本書的目的是相容技術原理和應用,使理論和實踐能被條理清晰和專業地介紹給讀者。

Wi-Fi 技術已經從嶄露頭角到全面發展,成為短距離通訊技術的旗艦技術。按照Wi-Fi 標準的演進規律,到 2030 年左右,Wi-Fi 8 就會出現。它會帶來什麼驚奇,現在肯定還說不上來。行動 6G 與 Wi-Fi 8 搭配,組成室內室外全場景的應用,預計將是10 年以後被關注的技術里程碑。

本書共 3 位作者,成剛負責統稿,其中第 1 章由成剛、蔣一名、楊志傑共同撰寫,第 2 章、第 3 章、第 8 章由楊志傑和成剛撰寫,第 4 章由蔣一名和成剛撰寫,第 5 ∼ 7 章由成剛撰寫。

在書稿完成過程中,感謝上海諾基亞貝爾寬頻終端部門系統組專家張西利和韓永利、Wi-Fi 軟體專家何定軍、Wi-Fi 硬體設計專家尹小林等認真審閱和建議。同時感謝編輯王中英對書稿的寶貴意見,使得本書最終能順利完成。這兩年 Wi-Fi 技術發展很快,一本書很難涵蓋所有最新基礎知識,如讀者發現有不足之處,也敬請見諒。

作者

額外資訊

出版商

深智數位股份有限公司

出版日期

2025年2月19日

語言

繁體中文

頁數

480

ISBN

978626756949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