描述
內容簡介
|
作者簡介
|
目錄
| ▌第1 章 Nano Banana 初探
1-1 誕生背景與發展脈絡 1-1-1 「Nano Banana」的名稱由來 1-1-2 正式推出與定位 1-1-3 功能定位與平台差異 1-2 與其他模型的差異 1-2-1 Nano Banana vs Imagen 1-2-2 Nano Banana vs Photoshop 1-2-3 優勢與限制 1-2-4 小結 1-3 核心特性 1-3-1 自然語言編修 1-3-2 主體一致性 1-3-3 多圖融合 1-3-4 風格轉換 1-3-5 小結 1-4 使用情境與定位 1-5 Nano Banana 核心印象總結 1-6 進入 Nano Banana 操作環境 1-6-1 在 Gemini App 中啟動 Nano Banana 1-6-2 在Google AI Studio 中使用Nano Banana
▌第2 章 物件移除與替換 – 創意設計 2-1 移除多餘人物、雜物 2-1-1 移除干擾元素 - 讓畫面更專注 2-1-2 旅遊照片優化 2-1-3 產品拍攝與商業素材 2-1-4 人物專屬照片修整 2-1-5 建築與空間攝影 2-1-6 創意與藝術應用 2-2 主體抽離與背景純化 2-2-1 抽離動漫主角人物 2-2-2 保留特定主體與背景移除 2-3 替換物件 2-3-1 物件替換的核心觀念與操作重點 2-3-2 廣告與行銷素材替換 2-3-3 產品展示與電商應用 2-3-4 創意與奇幻影像設計 2-3-5 娛樂與社群內容 2-3-6 教育與模擬應用 2-4 創意設計 2-4-1 魔法書與桌燈 2-4-2 創意編修 - 咖啡杯替換為手機 2-4-3 以文化特徵為導向的角色替換
▌第3 章 人物與臉部調整 – 九宮格圖像 3-1 認識「角色人設」 3-2 髮型、服裝、妝容編輯 3-2-1 外觀造型的全面編輯 - 髮型、服裝與妝容 3-2-2 專業形象照優化 3-2-3 時尚與廣告攝影 3-2-4 角色與影視創作 3-2-5 歷史與文化重現 3-2-6 娛樂與社群創意 3-3 五官一致性保持 3-3-1 單張參考圖的五官一致性策略 3-3-2 漫畫與插畫角色 3-3-3 廣告系列海報應用 3-3-4 虛擬代言人形象 3-3-5 影視與遊戲角色設計 3-4 九宮格圖像創作 - 髮型、表情、年齡、服裝與場景的多重變化 3-4-1 髮型九宮格 - 風格轉換的細節美學 3-4-2 表情九宮格 - 情緒變化的視覺敘事 3-4-3 年齡九宮格 - 時光流轉的臉龐故事 3-4-4 服裝九宮格 - 造型與風格的融合藝術 3-4-5 場景九宮格 - 主體一致的環境變奏 3-5 時光對話 - AI 生成的自我敘事實驗 3-5-1 溫馨對話版 - 25 歲的自己與70 歲的自己聊天 3-5-2 電影氛圍版 - 夜晚窗邊的對話 3-5-3 科幻風格版 - 未來城市的對話 3-6 舊照片修復與彩色重生
▌第4 章 背景處理與場景融合 4-1 背景換景的技術要點 4-1-1 背景換景的原理與操作實務 4-1-2 旅遊與自然場景應用 4-1-3 城市與建築場景應用 4-1-4 夜景與星空場景應用 4-1-5 節慶與主題活動應用 4-1-6 創意與藝術風格應用 4-1-7 專業與商業攝影應用 4-1-8 奇幻與科幻主題應用 4-2 光線與構圖的一致性控制 4-2-1 光線風格設計與氛圍塑造 4-2-2 構圖與視覺焦點控制 4-3 專業攝影感的再現技巧 4-3-1 焦距控制 4-3-2 光圈感模擬產生散景效果 4-3-3 魚眼鏡頭 4-3-4 攝影棚形象照 4-4 主題式背景生成 4-4-1 基礎觀念 4-4-2 夏日海灘主題 4-4-3 冬季雪地主題 4-4-4 星空夢境主題 4-5 科幻與奇幻背景創作 4-5-1 火星基地 - 未來探索的真實質感 4-5-2 賽博龐克城市 - 霓虹金屬的未來都會 4-5-3 星空與太空主題 - 夢幻與無限的交會 4-5-4 騎鷹飛月 - 以單圖生成奇幻場景 4-6 延伸構圖 - 讓照片超越畫框 4-6-1 延伸頒獎典禮構圖 4-6-2 頒獎典禮造型轉換 4-6-3 全身頒獎構圖
▌第5 章 多圖融合與合成 5-1 將人物融入另一張風景照 5-1-1 光線、比例與色調是融合關鍵 5-1-2 旅行紀念照再創作 - 把自拍放進夢想景點 5-1-3 攝影棚人像 x 自然風景 - 打造戶外感構圖 5-1-4 活動宣傳與主視覺合成 - 人物置入主題場景 5-1-5 東京夜景融合 - 從寫實到夢幻的雙風格創作 5-1-6 懷舊合成 - 舊照片人物重現現代場景 5-2 不同風格照片的融合 5-2-1 寫實與幻想的融合藝術 - 風格統一與敘事表現 5-2-2 現實人物 x 動漫城市 - 跨次元的寫實融合 5-2-3 攝影棚模特 x 手繪花園 - 插畫風格的柔和重塑 5-2-4 上班族 x 3D 未來城市 - 科技風格的立體融合 5-2-5 藝術創作 - 現實人物走進幻想世界 5-2-6 姿勢轉換 - 從靜態人物到舞動瞬間 5-2-7 舞台聚光 - 觀眾視角的生成藝術 5-3 跨領域組合 - 歷史人物照 x 現代都市照 5-3-1 古今融合的關鍵技法 - 光影、質感與構圖的協調 5-3-2 古希臘哲學家 x 現代地鐵站 - 思想的延續 5-3-3 清朝仕女 x 東京夜街 - 文化的交錯 5-3-4 維多利亞貴婦 x 科技展會 - 時代的碰撞 5-4 多圖敘事 - AI 動態構圖與故事連貫性 5-4-1 對峙篇 - 決戰前的凝視(The Standoff) 5-4-2 交鋒篇 - 能量爆發的瞬間(The Clash Unleashed) 5-4-3 結局篇 - 勝負與光影的寂靜(The Aftermath) 5-4-4 結語 - 從對峙到寂靜的多圖敘事 5-5 時尚風格融合 - AI 服飾搭配與場景生成 5-6 用圖說故事 - 攜手聖母峰的九宮格敘事 5-7 浮水印嵌入 - 以 Nano Banana 建立專屬簽名 5-7-1 浮水印位置設計與智慧嵌入 5-7-2 建立個人專屬浮水印 5-7-3 建立企業Logo 的浮水印 5-7-4 建立中央淡化的浮水印 5-7-5 小結 5-8 二次編輯
▌第6 章 設計 AI 公仔 – 從 Q 版到 3D 角色 6-1 Q 版化的概念 6-1-1 縮比例的設計原理 6-1-2 誇張特徵與表情重點 6-1-3 公仔貼紙 6-1-4 實務應用與延伸 6-2 3D 公仔風格的立體感呈現 6-2-1 光影 - 做出體積、輪廓與高光 6-2-2 材質 - 塑膠感、黏土感、金屬質感 6-2-3 3D 模型視角與展示 - 低角度、旋轉視圖、展示台 6-2-4 3D 公仔系列實例 6-2-5 瓶中藝術 - 流動與故事的雙重創作 6-2-6 巨人藝術 - 油漆公仔與台北101 的城市奇景 6-2-7 樂高人物展示 6-2-8 透明展示盒中的英雄構圖設計 6-2-9 真人與自己AI 公仔同框 6-3 角色一致性技巧 6-3-1 同一角色跨場景、跨動作的公仔風格維持方法 6-3-2 同一公仔角色系列實例 6-3-3 小結 6-4 網路爆紅公仔 Prompt 與創新延伸 6-4-1 結構分析 6-4-2 爆紅原因 6-4-3 從爆紅到創新 - AI 公仔 Prompt 系列應用 6-4-4 小結
▌第7 章 藝術風格 – 油畫、漫畫與水彩 7-1 油畫風格的筆觸與色感 7-1-1 油畫風格的核心特徵 7-1-2 人物肖像的厚塗筆觸效果 7-1-3 室內光影的古典油彩層次 7-1-4 風景畫的光影呼吸 7-1-5 梵谷風格 - 星空主題的後印象派風景 7-2 漫畫風格的線條與構圖轉換 7-2-1 漫畫風格的核心特徵 7-2-2 黑白漫畫與彩色漫畫的風格差異與轉換 7-2-3 現實 x 漫畫的融合 7-2-4 四格漫畫與分鏡應用 7-2-5 為漫畫人物上色 7-2-6 動漫角色動作九宮格:一致性訓練與姿勢多樣化 7-2-7 角色扮演(cosplay) 7-2-8 小結 7-3 水彩風格的透明與暈染表現 7-3-1 水彩風格特徵與繪圖邏輯 7-3-2 人物肖像 - 柔光水彩畫 7-3-3 城市街景 - 透明暈染感 7-3-4 自然風景 - 模糊邊界的詩意效果 7-3-5 小結 7-4 風格比較與混合編修技術 7-4-1 單一風格 vs. 複合風格 7-4-2 水彩暈染 + 漫畫描線 7-4-3 油畫風格背景 + 公仔風格角色 7-4-4 融合數位與手繪元素 7-4-5 小結
▌第8 章 科幻風格轉換 8-1 未來科技的視覺語彙 8-1-1 科幻影像的核心概念 - 四大核心元素 8-1-2 色彩語言 - 冷色與光的對比 8-1-3 Nano Banana 的視覺呈現策略 8-1-4 小結 8-2 科幻風格的類型 8-2-1 賽博龐克(Cyberpunk) - 霓虹下的反烏托邦 8-2-2 太空歌劇(Space Opera) - 史詩級的星際浪漫 8-2-3 未來工業(Futuristic Industrial)- 鋼鐵秩序的科技結構 8-2-4 機械生化(Biomechanical)- 人機共生的未知生命 8-3 實務應用與創作延伸 8-3-1 科幻風格的商業應用 8-3-2 遊戲概念設計的延伸 8-3-3 電影海報創作
▌第9 章 AI 的3D 建模 9-1 從平面到立體 - AI 3D 建模的時代 9-1-1 AI 建模的起點 - 從影像理解到形體重建 9-1-2 從像素到體積 - AI 如何創造立體幻覺 9-1-3 AI 3D 建模的應用場景 9-1-4 從生成到互動 - 未來的3D 生態 9-1-5 小結 9-2 圖像變雕刻像(Image to Sculpture) 9-2-1 基礎觀念 9-2-2 實作拿破崙圖像變雕像 9-3 雕刻像變圖像(Sculpture to Image) 9-3-1 基礎觀念 9-3-2 實作拿破崙圖像變人像 9-4 房子照變模型(House to Model) 9-4-1 基礎觀念 9-4-2 實作3D 建物 9-4-3 3D 影像 - 從破損到修復 9-4-4 3D 建模應用在古宅重構 9-5 3D 超級跑車建模與結構解析 9-5-1 外觀建模 - 從影像到立體跑車 9-5-2 透視內部結構展示 - 讓AI 看見機械的靈魂 9-5-3 爆炸圖與剖面視的視覺化應用 - 解構結構的藝術 9-6 未來趨勢 - AI 與 3D 融合的創作生態
▌第10 章 AI 地圖生成術 – Nano Banana x Google Map 的創作整合 10-1 地理資訊視覺化(Geospatial Visualization) 10-1-1 從資料到畫面 - AI 地圖生成的核心原理 10-1-2 繪製總統府/ 哈爾斯塔特街景 10-1-3 輸出101 大樓的地理資訊 10-1-4 繪製比101 還高的大樓 10-1-5 輸出台北的地理立體圖 10-1-6 呈現藝術感的地理資訊地圖 10-1-7 梵蒂岡的夜景 10-1-8 小結 10-2 場景重建(Scene Reconstruction) 10-2-1 從街景到氛圍 - AI 場景重構的視覺原理 10-2-2 街景再造 – Google Map 轉夜間霓虹燈 10-2-3 黃昏寫實的101 景觀 10-2-4 小結 10-3 地點融合與角色置入(Location Fusion & Character Placement) 10-3-1 從照片到情境 - AI 角色置入的構圖與光影原理 10-3-2 吉祥人物置入街景 10-3-3 小結 10-4 旅遊與導覽內容生成(AI Travel Story & Tour Visualization) 10-4-1 從地點到故事畫面 - AI 導覽設計的構圖邏輯 10-4-2 天母大葉高島屋商圈導覽 10-4-3 大稻埕與迪化街商圈導覽 10-4-4 101 大樓商圈導覽海報 10-4-5 小結 10-5 建築與城市模擬(Architectural & City Simulation) 10-5-1 從建築到城市 - AI 空間生成的模擬 10-5-2 101 大樓 - 未來城市版 10-5-3 101 大樓 – 文藝復興時代版 10-5-4 現實場景融入幻想元素 - 在101 大樓建構遊戲主題城堡
▌第11 章 讓靜態影像流動起來的AI 電影師 – Veo 11-1 Veo 的角色與定位 11-1-1 Veo 在多模態生態中的定位 11-1-2 Veo 的三大特性 11-1-3 Veo 作為「Nano Banana 作品的延伸器」 11-1-4 小結 11-2 進入Veo 的操作環境 11-3 文字生成影片 11-4 圖片生成影片 11-5 文字 + 圖片 11-5-1 融合的核心概念 - 圖像提供基礎,文字定義動態 11-5-2 在光與影之間起舞 11-5-3 乘巨鷹飛翔 11-5-4 英雄公仔的力量 11-5-5 能量覺醒 - 電光英雄飛行版 11-6 Google AI Studio 的Veo
▌第12 章 圖像變影片 – Nano Banana 靜態創作到Sora 動態敘事 12-1 Sora 的角色與定位 12-1-1 Sora 在多模態生態中的定位 12-1-2 Veo 與 Sora 的差異與互補 12-1-3 Sora 2 發表時間與版本演進 12-2 從 Nano Banana 到 Sora 的工作流程 12-2-1 整體工作流程概觀 12-2-2 圖像準備要點 12-2-3 Prompt 撰寫技巧 12-2-4 常見問題與最佳實務 12-2-5 小結 - 從構圖到流動的創作思維 12-3 進入Sora 與認識環境 12-3-1 進入Sora 與認識環境 12-3-2 進入創作影片平台 12-3-3 認識Sora 影片創作環境 12-4 光影的史詩 - AI 動態世界的誕生 12-4-1 光之筆 - 公仔彩繪天空的奇蹟 12-4-2 未來戰場 - 鋼鐵黎明 12-4-3 未來之城 - 光之軌跡
▌附錄A Nano Banana 在NotebookLM影片摘要的應用 A-1 功能概述 - NotebookLM 的影片摘要升級 A-1-1 從文字摘要到影片摘要的演進 A-1-2 導入 Nano Banana 的背景與目的 A-1-3 整合前後的差異比較 A-1-4 小結 A-2 Nano Banana 在影片摘要中的角色 A-2-1 Nano Banana 的核心定位- 從文字到視覺的橋樑 A-2-2 六大視覺風格 - 讓知識具備藝術表現力 A-2-3 Nano Banana 與 Gemini 的協同運作 A-2-4 Nano Banana 的實際應用價值 A-2-5 小結 A-3 操作流程說明 A-3-1 認識工作室環境 A-3-2 自訂影片摘要 A-4 影片摘要實例 A-4-1 NotebookLM(經典) - 舊版風格 A-4-2 自動選取 A-4-3 古典風格 A-4-4 動漫風 A-5 Nano Banana 於NotebookLM 應用結論 |
序
| 從靜態影像到流動宇宙 - AI 創作的新黃金時代
生成式 AI 正從文字與圖像的疆界,跨越到聲音、動態與敘事的全維世界。 在這場創作革命中,Nano Banana 成為承上啟下的關鍵節點 - 它不只是圖像編修工具,更是「概念與視覺的橋樑」,讓想像得以在像素與語意之間自由生長。 《Nano Banana 藝術宇宙》延伸自筆者在多模態 AI 研究的多年經驗,系統化地呈現從「影像編修」、「風格轉換」、「構圖融合」、「Q版人物到3D 公仔」、「3D 建模」、「AI 地圖創作」,到最終以 Veo 與 Sora 轉化為影片的完整創作鏈。這本書不僅介紹技巧,更探討「創意在 AI 時代的重構」: ► 從照片的修飾,進化為敘事的重生。 ► 從構圖的安排,延展為時空的流動。 本書的前10 章以 Nano Banana 為核心,深入剖析它如何以「自然語言」實現影像的「精準控制」、「主體一致性」與「多圖融合」,讓創作者能以「文字操控光影」、以「語意定義風格」。第11 和12 章則帶領讀者進入 Veo 與 Sora 的多模態世界,學習如何讓靜態畫面化為流動影片,讓 AI 成為「電影師」與「敘事導演」。 從 Veo 的動態構圖 到 Sora 的時光敘事,我們見證了一個全新的創作時代誕生: ► 人類不再是單純的「輸入者」。 ► 而是與 AI 並肩的「共同導演」。 透過這樣的合作,藝術不再是靜止的結果,而是持續生成的過程。 此外,2025 年10 月Google 公司將 Nano Banana 正式導入 NotebookLM 的「影片摘要」功能,讓文字知識能被轉化為多風格的視覺短片,這象徵著 Nano Banana 不僅是創作工具,更是知識與影像融合的未來入口,並開啟了 AI 學習與創作的新篇章。 希望這本書能成為每一位創作者探索多模態 AI 世界的星圖,讓你在 Nano Banana的光影宇宙中,尋找到屬於自己的創作軌跡。本書編寫雖然力求完善,但疏漏或謬誤在所難免,還請讀者不吝指正、賜教,讓這本《Nano Banana 藝術宇宙》能持續進化,陪伴你一同前行。 洪錦魁 2025/10/25 編號:308/358/500 jiinkwei@me.com
臉書粉絲團 歡迎加入:王者歸來電腦專業圖書系列 歡迎加入:iCoding 程式語言讀書會 歡迎加入:MQTT 與AIoT 整合運用 歡迎加入:深度機器學習線上讀書會
讀者資源說明 本書籍的所有Prompt 和資源實例可以在深智公司網站下載。 |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